2018年3月20日 星期二

經濟13-03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13-3.1物價水準的變動

13-3.1.1物價指數(Price Index)

意義

以當期平均物價除以基期平均物價的百分比。

公式

物價指數=當期物價÷基期物價×100

以基期物價為準,可比較當期物價水準的漲跌。

種類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Consumer Price Index)

又稱為零售物價指數。衡量一般家庭購買消費財與勞務零售價格的變動情形。

與消費者日常生活最密切的物價指數。

物價膨脹率=(當期消費者物價指數–基期消費者物價指數)÷基期消費者物價指數×100%

躉售物價指數WPI

(Wholesale Price Index)

又稱為批發物價指數、生產者物價指數。衡量廠商物品(不包括各項勞務)批發價格的變動情形。

反映廠商生產成本的變動情形,WPI變動較CPI變動早。

GDP平減指數

(GDP Deflator)

衡量所有最終財貨與勞務的平均價格的變動情形。

包含商品項目最多的物價指數。

GDP平減指數=名目GDP÷實質GDP×100

 

13-3.1.2名目GDP與實質GDP

名目GDP

1.當期價格計算,為政府統計的國民所得。

2.貨幣數量表示,反映物價上漲率

3.名目GDPΣ(P當期×Q當期)Σ(Pt×Qt)

實質GDP

1.基期價格計算,為剔除物價變動的國民所得,能真正衡量國民所得。

2.貨幣購買力表示,反映物價水準

3.實質GDPΣ(P基期×Q當期)Σ(P0×Qt)

4.套用GDP平減指數公式:

  實質GDP=名目GDP÷GDP平減指數×100=名目GDP÷(1+物價上漲率)

5.利用歷年實質GDP年增率,可計算經濟成長率

  經濟成長率G(當期實質GDP–基期實質GDP)÷基期實質GDP×100%

 

13-3.2人口的變動-平均每人實質GDP

公式

平均每人實質GDP=實質GDP÷當期人口數

說明

1.平均每人實質GDP考量物價水準的變動,也考量人口的變動,常做為衡量生活水準與經濟福利的指標。

2.平均每人實質GDP年增率,可計算經濟成長率

  經濟成長率G(當期平均每人實質GDP–基期平均每人實質GDP)÷基期平均每人實質GDP×100%

 

13-3.3國民所得的應用限制與改善

應用

1.衡量一國的經濟生活水準。

2.比較各國的經濟生活水準。

3.作為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依據。

限制

改善

限制

改善

物價水準的變動

以實質GDP衡量

人口的變動

以平均每人實質GDP衡量

所得的組成分配

考慮所得的組成內容的實際影響

國民所得增加的原因

以經濟福利指標或社會福利指標衡量

 

13-3.4國民所得的組成分配與增加原因

組成分配

支出面GDP民間消費支出國內投資毛額政府消費支出+淨輸出

目前臺灣的民間消費支出GDP的比例最大。

GDP增加係企業增購資本財,則對生產活動與提升生活水準有助益。

GDP增加係增加國防支出,則能提升國防力量,但對生產活動與提升生活水準較無助益。

增加原因

國民所得增加係犧牲休閒而延時工作,或求增產而破壞自然生態,則不會提升生活水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