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1以平均每人實質GDP作為經濟福利指標的缺點
1.無法顯示未在市場交易之經濟活動,低估GDP,如:家庭主婦操持家務,在家DIY。 2.不包括地下經濟活動,低估GDP,如:攤販、夜市、走私、販毒、黑市…。 3.只顯示財貨數量的變動,無法顯示產出財貨的組成結構。 4.無法顯示品質的提升或生產技術的進步:3C產品品質與功能的提升,無法從GDP看出。 5.無法反映所得分配的情形:所得集中在少數人或分散在多數人,無法從GDP看出。 6.忽略休閒價值:所得增加,休閒相對減少,導致工作壓力過大或健康受損,無法從GDP看出。 7.未扣除外部成本、負產品與無益產品,高估人民生活水準,如:交通擁擠、生態破壞、國防支出、治安成本。 8.無法顯示國家經濟結構的變化。 |
13-4.2經濟福利(Economic Welfare)與社會福利
經濟福利 |
一國經濟活動創造的成果中,分配於國民,可以增進國民經濟生活水準的部分。 |
社會福利 |
除經濟福利外,還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等層面,衡量國民福利水準的範圍較廣。 |
13-4.3經濟福利指標
平均每人實質GDP |
同時考慮物價變動與人口數量,為最具代表性指標,但只限制在經濟活動,而無法顯現家庭和諧、社會道德提升、政治安定等非經濟活動。 |
|||
經濟福利測度MEW (Measure of
Economic Welfare) |
提出者:美國諾德浩斯(William Nordhaus)與杜賓(James Tobin) |
|||
經濟福利淨額NEW (Net
Economic Welfare) |
提出者:薩穆遜(Paul A. Samuelson) |
|||
MEW與NEW的概念完全相同。 NEW考量社會利益與社會成本兩個層面,能反映國民生活素質,彙整表:
|
13-4.3社會福利指標
起源 |
1970年聯合國提倡,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衡量國民生活水準。 |
我國 |
1.民國68年行政院主計總處為衡量國民生活品質,從人口、家庭、健康、教育與研究、就業、所得與支出、住宅與環境、公共安全、文化與休閒、運輸通信、社會安全、社會參與等十二項領域,編製「社會指標統計年報」。 2.民國101年行政院主計總處為衡量國民福祉,從居住條件、所得與財富、就業與收入、社會聯繫、教育與技能、環境品質、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健康狀況、主觀幸福感、人身安全、工作與生活平衡等十一項領域,編製「國民幸福指數」,並將「社會指標統計年報」更名為「國民幸福指數年報」。 |
13-4.4綠色國民所得帳(Green GDP):扣除污染成本
13-4.4.1綠色國民所得帳的源起與意義
起源 |
1990年聯合國SEEA開發,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衡量國民生活水準。 |
意義 |
一般稱為「環境帳」,亦可稱「資源帳」或「環境與經濟帳」,主要用以觀察在發展經濟時,自然環境及資源的耗損情況。 |
編算 體系 |
1.聯合國的SEEA:聯合國邀集統計、會計及經濟等相關學者,共同研發、整理並公布作為各國試編綠色 國民所得帳之參考準則。 2.歐洲統計局的SERIEE(European System for the
Collection of Economic Information on the Environment)。 3.荷蘭統計局的NAMEA(National Accounting
Matrix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Accounts)與美國Henry
Peskin提倡的ENRAP(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Accounting Project)。 |
13-4.4.2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
編製 |
行政院主計總處 |
||
內容 |
按聯合國之環境經濟綜合帳整合系統架構及配合國情可取得之項目進行編製,受限於基礎資料之限制,現編主要內容包括能源資源從供給到使用之流動情形、自然資源(水資源、非金屬礦產、能源礦產與土石資源)存量變化、自然資源折耗、環境排放物(空氣、水及固體廢棄物)排放與其在環境體及經濟體間流動情形,以及環境品質質損等情形,並據以估算我國綠色GDP的規模,陳示經濟與環境互動之關係。 1.自然資源折耗(Environmental
Assets Depletion):自然資源使用量超過自然生長及補注,所造成存量下降的價值。 2.環境品質質損(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在於估算為減少排放至環境中造成危害之污染量所須投入的成本,或人體、生物、景觀與生態系因暴露在此污染下受損的金額。 |
||
架構 |
|||
內涵 |
環境排放物 |
實物流量帳 |
以實物供給使用表記錄機構及家戶單位於製造、消費及累積過程所產生的排放物在經濟體的最終流向,亦即記錄經濟體回收或收集和處理排放物,以及釋放回環境體等流量及流向。 |
排放帳 |
以時間序列按地區別、污染源別與部門別,記錄機構及家戶單位於製造、消費及累積過程所產生的排放物情形。 |
||
品質帳 |
記錄各排放物對環境品質的影響狀況。 |
||
質損帳 |
估算排放物暴露在環境中所造成的損害,或減少此排放量預期須投入的費用,以瞭解排放物對環境所造成的衝擊。 |
||
自然資源 |
實物流量帳(能源) |
以實物供給使用表為衡量架構,記錄能源流量,以探討從環境開採(或採集)進入經濟體,以及在經濟體內的流動和流回環境的能源殘餘物等流量。 |
|
資產帳 |
可分為實物資產帳及貨幣資產帳: 1.實物資產帳:係以實物單位記錄會計期間的資產存量及其變動狀況,以瞭解各環境資源存量改變情形及各項影響因素,並透過此彙整觀察資源藏量是否下降及下降速度。 2.貨幣資產帳:係以實物資產帳為架構,運用貨幣單位價值調整實物資產帳之實物存量及變動量,以便掌握自然資源經過一段時間後其經濟價值的改變。 |
||
折耗帳 |
係估算自然資源在生產和最終消費過程中使用量超過自然生長及補注量的折耗情形。 |
||
環境活動 |
環境保護支出帳 |
記錄經濟體為保護環境所進行的相關活動支出,以衡量社會對於環境關懷的回應。其中所謂的環境保護活動係指以預防、減少和排除污染及其他環境質損為主要目的的活動。 |
|
自然資源管理活動支出帳 |
記錄經濟體對資源管理的相關活動支出。而所謂的資源管理活動係指以保存和維持自然資源的存量,以及減少折耗為主要目的的活動。 |
||
環境產品與服務部門統計 |
以供給的角度考慮環境活動,主要記錄環保產品與服務的生產訊息。 |
||
對政府的環境支付(含使用自然資源的許可證) |
記錄經證實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實體單位(或其替代物)所課徵的稅收或其他支付給政府與環境有關的租金、產品與服務的銷售(規費)、罰金及罰款等,以及取得進入、開採或使用自然資源權利的使用許可證及執照,以透過此管理機制轉變使用或行使支配自然資源的權利。 |
||
環境補貼與類似移轉 |
記錄與環境有關(目的在於環境保護或資源管理),由一個單位提供產品、服務或資產予另一個單位,而不接受來自後者的產品、服務或資產作為直 接對應回報的交易。 |
||
方法 |
維護成本法 |
用以衡量降低環境質損所需花費之成本,其估計概念為確認擬納入評估之污染物、估算污染物之排放量、確認處理各污染物最有效之污染防制技術(即最佳可行控制技術)、計算處理各污染物之單位成本(單位減量成本),最後再利用單位減量成本乘上最終污染應削減排放量(即考慮涵容能力後之排放量)即可得出總維護成本。前述最佳可行控制技術為考量能源、環境及經濟之衝擊後,污染源應採取之已商業化並可行的污染排放最大減量技術;涵容能力則指在不妨害承受體正常用途情況下,承受體所能涵容污染物之量。 |
|
損害評估法 |
用以衡量環境惡化所引起之經濟損失,首先評估損害範圍(包括污染量對於生產、生態系及人體健康等影響),進而評估損害之貨幣價值;價值之評估可藉由因環境惡化所造成罹病或死亡而損失之所得、民眾購買財貨以避免損害或詢問民眾對於環境財(如空氣品質)之願付價格等方式進行。 |
||
除外 |
自然資源盜採導致之損失,以及噪音污染、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其他環境污染與污染產生之社會成本(例如: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之損害程度等),因受限資料來源、或多數國家尚未編製、或聯合國環境經濟綜合帳整合系統對於國際爭議仍多且難量化之社會成本尚未納入等因素,我國均暫未納入編算範圍,因此,目前編算結果係呈現部分環境資源現況。 |
13-4.5金色GDP(Golden GDP):量化文化價值
衡量文化活動及人文價值對國民福利的效益,但難度非常高,目前沒有具體成果。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